中心概况
     
    中心概况-中心简介
    2023-06-25

    williamhill官网气象预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前身是1951年建成的成都气象学校气象实习台,此后,实习台经历了三次扩建(2001、2005、2011和2021年)和两次改建(2007和2008年)。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心按照专业结构、专业实践、研究创新不同层次的要求,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天气分析与预报实验室(气象台、气象实习台、成都平原城市气象与环境四川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大气流体力学实验室、大气数值模拟实验室、应用气象学实验室(应用气象实验室、应用气象实验基地)在内的综合性实验教学中心。中心拥有高水平的团队和先进的仪器设备,保障了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等专业的本科/研究生的实验、实习教学任务的完成。截止2022年,中心具有设备资产4249余万元,主要设备2126台/套。此外,中心校内总占地面积约8730m2,其中室内面积为800m2(4个实验室)。另有城市气象与环境综合观测实验基地1个,应用气象实验基地1个(900m2)。城市气象与环境综合观测试验基地主要包含综合气象观测场(5000m2)、城市环境与气象(大气成分)观测站房(两个3*5m2)、大气环境采样与观测平台(1000m2)和天气雷达观测平台(1000m2)。校外包括辅站峨眉山山地生态气象与区域背景观测试验站(2600m2)。中心建有与省级气象台相当的预报会商系统和数据接收系统,可实时接收中国气象局的各种观测资料、国内外数值预报产品、风云卫星和美国MODIS等卫星遥感资料等。目前,中心已承担实验、实习课22门,另外还承担了员工毕业论文上机、科研文章制作、开放实验、专业教育、第二课堂、科技竞赛以及对学校内外开放参观、中国气象局预报员培训、中国局气象基础知识培训、民航部门预报员培训等教学任务。

    中心承担了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两个专业的相关实验教学任务,每年实验教学达90000人时数;历年来,中心为全国气象系统、民航系统和部队系统的气象部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气象人才,在全国气象部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人才在气象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员工中有院士、杰出青年、气象局专家、领导、首席预报员等,为气象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中心培养毕业生超2000人,其中就业率超90%,其中40%进入到气象局系统。从区域划分来看,中心为西部气象行业输送大批人才(60%),有效支持西部气象事业的发展。

    中心覆盖大气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授予点,2020年“大气科学专业”、"应用气象学专业”分别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心承担省级以上实验教学改革研究项目5项,校级项目17项。中心基于国家科研项目,联合电子探测学院改进雷达设备两台。此外,中心发表教研教改论文30篇,开发的实验课程22门,出版实验教材或著作12部。

    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动力气象学》),省级一流课程8门(《大气流体力学》、《天气分析》、《现代气候学基础》、《气象雷达原理与系统》、《天气学原理》、《天气雷达参数综合测试》、《天气雷达系统及应用虚拟仿真实验》和《大气探测与大气污染》)。2013年与中国气象局确立合作6部教材的建设(《雷电监测与预警技术》、《新编天气学原理》、《公共气象服务概论》、《新编动力气象学(第二版)》、《中期天气预报与短期气候预测基础》、《中高层大气物理学与化学》)。中心承担了2个专业的22门、120个实验项目的教学任务。

    中心已建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建成四川省科技厅“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和四川省教育厅“青藏高原环流系统演变及其对四川地区气象灾害的影响创新研究团队”两个创新团队。

    建成了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建成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5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个综合性气象观测站(成都平原城市气象与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峨眉山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试验站)。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成实验教学项目15个;科研项目成果引入员工毕业设计近1200个;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成员工创新实验项目150多个;员工1000多人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中心注重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支持员工参与省级以上创新活动、各类学科竞赛超150项,获奖员工人数总计423人次,获奖239项,其中国家级奖项30余项,省级奖项60余项,指导员工发表文章729篇,其中SCI论文110篇,申请专利20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