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基本信息
专业类:大气科学类(0706)
专业代码:070601
专业名称(中):大气科学
专业名称(英):Atmospheric Science
修业年限:标准学制为4年。按照员工学籍管理相关规定,学习年限为3-6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专业优势与特色:大气科学本科专业开办于1979年,是学校办学历史最悠久、办学方向最稳定、教学科研水平突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专业,社会声誉较高。本专业是国务院首批学士学位授权点,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拥有大气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大气科学”是国家级一流团队建设点,二级学科“气象学”是四川省重点学科,已为我国气象、国防、民航和环保等部门输送了一大批高层次的气象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业务骨干和管理干部。
二、培养目标
围绕“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人才培养思想,大气科学专业旨在培养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扎实的数理基础,系统掌握大气科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及计算机能力,富有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能够在大气科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教育、科研、技术研发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毕业后在社会与专业领域成长为职业素养好、业务能力强、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骨干人才,预期能够达到下列目标:
1.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身心素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2.具备从事天气分析与预报、气候分析预测、数值模拟、气象理论研究等的基本理论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现代气象业务发展需求;
3.具有应用大气科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为气象、农业、生态、环保、航空、能源、国防等行业提供管理、业务、技术服务的基本技能;
4.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5.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6.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以研究天气演变的原理和预报方法,以及气候变化分析与利用为主要内容,以计算机语言学习、气象数据处理和专业软件应用为基本技能,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本专业员工将成为具有研发能力的气象科技业务骨干。
1.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爱国、诚信、友善、守法;
2.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3.具有较好的数理、外语、计算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4.系统掌握大气科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大气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手段,具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大气科学及相关问题的能力;
5.掌握现代化天气预报手段和技术,开展气象数据处理、气象知识及专业软件应用的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天气分析预报、气候分析预测、气象理论研究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学习、表达、交流和协调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7.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8.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见附表1。
毕业要求的分解与达成见附表2。
四、课程体系构成及毕业学分最低要求
课程类型 |
课程模块 |
修课门数(门) |
最低毕业学分要求 |
学分 |
学分比例* |
通识教育课程 (76) |
必修 (69) |
思想政治 |
9 |
16 |
9.8% |
外语 |
4 |
10 |
6.1% |
数理基础 |
8 |
27 |
16.5% |
军事体育 |
8 |
7 |
4.3% |
计算机基础 |
1 |
2 |
1.2% |
创新创业 |
2 |
2 |
1.2% |
/ |
4 |
2.4% |
劳动教育 |
1 |
1 |
0.6% |
选修 (7) |
通识教育选修-必选课程 |
2 |
1 |
4.3% |
历史与文化 |
/ |
6 |
社会科学与法律 |
创新创业教育 |
哲学与自然科学 |
工程与管理 |
艺术与审美 |
科研(能力进阶)训练 |
/ |
0 |
0% |
学科基础类课程 (60.5) |
必修 (52.5) |
学科基础必修 |
17 |
52.5 |
32.0% |
选修 (8) |
学科基础选修 |
/ |
8 |
4.9% |
专业课程 (27.5) |
必修 (18.5) |
专业方向必修 |
4 |
18.5 |
11.3% |
选修 (9) |
专业方向选修 |
/ |
9 |
5.5% |
个性化自主学习 |
/ |
0 |
0% |
合计 |
56(必修) |
164 |
100.0% |
*注:1.修课门数:选修课门数可不填。
2.学分比例计算说明:各项学分/毕业要求总学分*100%,选修课按照毕业最低要求选修学分计算比例。
主要专业核心课程(9门):大气物理学、大气流体力学、动力气象学、天气学原理、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数值天气预报、大气探测学、现代气候学基础、卫星气象学。
五、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环节统计表
实践环节 |
门数 |
学时* |
学时比例* |
|
课内实验 |
12 |
132 |
5.0% |
独立设置实验课程 |
6 |
224 |
8.5% |
实习实训 |
课内实习 |
10 |
64 |
2.4% |
独立设置实习课程 |
1 |
32 |
1.2% |
毕业实习 |
1 |
56 |
2.1% |
毕业设计(论文) |
1 |
192 |
7.3% |
创新创业实践 |
/ |
144 |
5.5% |
合计 |
31 |
844 |
32.2% |
*注:1.周数的学时按:周数乘以16学时计。选修课的学时按可开出的最高实践学时估算。
2.比例计算说明:各项实践环节的学时/所有课程总学时*100%。
2、创新创业实践环节
员工在本科学习期间须完成6个创新创业教育环节的学分,其中包括老员工创新基础相关课程2个学分,创新创业实践环节4个学分。除williamhill官网本科员工创新创业学分说明中所列项目外,员工还可通过下表所列项目获得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的学分:
类别 |
项目名称 |
分项名称 |
细则 |
学分 |
提交材料 |
备注 |
创新训练活动 |
学术活动 |
听取学术报告 |
听取各类学术报告、讲座 |
0.2/次 |
学术报告签到表、个人记录表、照片等 |
上限1分 |
学术夏(冬)令营 |
参加高校或科研所组织的优秀老员工夏(冬)令营 |
0.5 |
提供接收函和活动报告 |
接收函须有公章 |
学术会议做报告 |
墙报 |
0.5 |
会议通知、论文集、参会照片等 |
学术会议须由学院认定 |
口头报告 |
1.0 |
科研活动 |
参与教师科研 |
按指导教师要求完成科研工作相对独立的部分任务 |
0.5-1 |
参与教师科研情况说明 |
须指导教师签字认可 |
竞赛 活动 |
积极参与竞赛活动等 |
集团未认定但学院认可的学科竞赛中获奖 |
省级及以上 |
0.5 |
获奖证书,且竞赛水平通过学院认定 |
如气象科普创意大赛等,须由学院认定 |
参与学科竞赛 |
参与挑战杯、互联网+、兰景杯,共享杯等学科竞赛 |
队长0.3;队员0.1 |
上交完整作品 |
须竞赛老师签字认可,如竞赛获奖按照学校规定进行认定,同一个竞赛项目的获奖与参与不能叠加重复计分 |
在学校举办的各类比赛中获奖 |
一等奖0.5分、二等奖0.3分、三等奖0.2分 |
0.2-0.5 |
证书及复印件 |
包括323气象百科知识竞赛、气象科普讲解大赛、气象公益广告设计大赛等,校级以上赛事学分根据学校规定进行认定 |
创业实践 |
参加创业类培训或实践 |
创业培训课程 |
参加学校组织的创业培训课程,获得证书 |
1.0 |
证书及复印件 |
集团组织的创业培训课程须由学校教务处及学院认定 |
参加创业类培训 |
完整参加各类创业类培训计划项目 |
0.2/次 |
参训通知及纸质版培训总结材料 |
创业类培训或实践项目须由学院认定 |
参加创业类实践 |
完整参加各类创业类实践计划项目 |
0.1/次 |
实践通知及纸质版培训总结材料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
气象科普讲解员 |
担任学院科普讲解员,并完成学院规定科普任务 |
0.5/学年 |
证书及复印件 |
|
防灾减灾志愿者中国行 |
完成并提交报告 |
0.5 |
人员证明 |
|
“三下乡”社会实践 |
完成并提交报告 |
0.5 |
人员证明 |
|
校外实践 |
寒暑假到用人单位实习(完成3次) |
0.5 |
实习报告 |
实习报告须有单位公章 |
担任员工干部 |
员工会主席团0.5分,部长正职0.3分,副职0.2分。班级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0.5分,其他委员0.2分 |
0.2-0.5 |
证书及复印件 |
担任学院员工干部一年以上,经考核合格 |
就业能力提升活动 |
外语能力 |
雅思(IELTS)考试 |
成绩6.5分及以上 |
1-2 |
成绩材料及复印件 |
其他国家和国际认可的外语考试成绩是否合格须由学院审核;外语能力累计加分不超过2学分 |
托福(TOEFL)考试 |
成绩90分及以上 |
1-2 |
成绩材料及复印件 |
其他国家和国际认可的外语考试 |
成绩达到合格标准 |
1-2 |
成绩材料及复印件 |
职业能力 |
各类气象相关上岗证、资格证和认证 |
通过相关考试并获证书 |
1-2 |
相关证书及复印件 |
以中国气象局相关政策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项目为准 |
取得其他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和技能人员职业资格 |
通过相关考试并获证书 |
1-2 |
相关证书及复印件 |
六、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计划表(见附表3)
七、指导性修读建议(见附表4)
员工在班主任指导下制定多样化教育课程计划,经学院审核批准后进行学习,利用校内课程或网络教学资源修读,并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研修,第7学期末经学院考核获得学分,所获学分计入选修课程模块,通过多样化教育课程实现个性化发展。
一般建议修读计算机类和电子类课程,并与本学科专业课程融合,形成“气象+”类型的发展方向,如C语言程序设计、Python程序设计、数据库、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DSP器件、数字信号处理、电路分析等气象领域的软硬件应用与研发。也可修读第二外语、会计等其它类课程。课程一般为1-3学分。
大气类英才方向员工要求扎实掌握大气科学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基本内容,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紧密结合气象新业态,拓展多元发展,顺应大气科学以“大智连云”为标志的新技术体系的人才需求态势。建议该方向员工多元发展阶段专业课程必修“气象科技英语A”、“大气与环境模式”课程,选修“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数值天气预报”、以及“机器学习”等课程;同时该方向员工本科学习期间须完成的6个创新创业教育环节的学分中,建议必须包含“创新训练活动(学术活动、科研活动)”以及“竞赛活动”两大类别的创新学分1.5分以上。以保持紧扣气象新业态,保持气象科学和新技术的紧密结合,业务和科研的紧密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发展需求。
八、其他
流转员工(转专业、专升本等)的课程修读要求和说明另行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