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离开的日子,不经意的总是在怀念,插着耳机游走在校园,耳边环绕的是赵雷《成都》“让我掉下眼泪的不只是昨夜的酒,让我依依不舍的不只是你的温柔”。
再也不会傻呆呆的站在教学楼中央,对照着顺时针方向辨别到底哪个才是四教;再也不会傻傻分不清第一田径场、第二田径场和体育馆;也不用上高数前紧张兮兮的抱着一大堆书冲进别人刚刚下课的教室,以“小赵飞书”的手法迅速的占领一排桌子。取而代之的是在学校每个角落,都是曾经的身影:在银杏大道捡拾过银杏、找寻过四叶草;在夜晚的一田上数过飞机;在学术报告厅做过演讲;在埋头三教看书。大学将尽,记忆就像个万花筒一样,排列组合出一幅幅画面,精彩的年月,不会被什么改写,放纵的笑语,时常回荡在耳边,那些路上的脚印,永远不会被掩藏。
我所经历的大四,并非影视中渲染的张扬肆意、叛逆自由,暂且还没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以及夜夜笙歌的拼酒。更多的是面对未知未来的不安焦躁以及迷茫。在这种情绪之下,我对老员工活做的审视,多了一些质疑否定以及反思。
进校时,我对老员工活是没有一丝期待的,原因也是烂大街的理由:高考发挥失常。当时的日记中有这么一段话:“感觉是四肢被捆绑起来架在屠宰场上被宰的猪,身体被插了一刀,眼睁睁的看血从身体流出却无能为力,嚎叫是没有用的,还不如让你再插一刀进来”。学校专业的选取甚至都是鲁莽的,在系统关闭前半个小时改的志愿,高考的时候,我还忿恨的想:“这辈子都不要再学物理了”,谁知道一无所知的我选了一个理科专业。说了这么多,是因为大学中听了太多的关于高考失利、不喜欢所学专业的种种抱怨,以及抱怨之后的不上进甚至堕落。很多人的理由无非是爸妈选的专业我不喜欢,以及我就不喜欢这个专业但是我不知道我喜欢什么。那些说着不喜欢的同学,不知道你们是否想过,这是否是你为现在的失败找的借口。大多数人进校的时候已经或者即将年满十八岁,当你和同学欢天喜地庆祝完生日时,你是否问过成年是什么。当你抱怨父母时,你是否问过自己经是否经济独立;你抱怨学校时,你是否问过你配的上这所学校;或者,你是否问过自己能否对的起过去的自己。
刘墉评价我们:“今天有多少孩子跟父母讨价还价,既要美国式的自由,又要中国式的宠爱,却没有美国孩子的主动,又失去了中国传统的孝道。然而这批孩子进入社会后,既要美国式的公司福利,又要中国式的铁饭碗,却没有美国员工的自律和中国传统的忠诚。从小讨价还价,长大后失去原则,该讲情的时候讲理,该讲理的时候说情。这是我们现在许多家庭教育缺失理性成分的结果。”想让父母尊重我们的选择,就让自己像个成年人一样,而成年人的标准之一:独立做出选择,然后承担责任。你对大学的态度,决定了你在大学成长了多少。
大学里最推崇的八个字:读书、历事、阅人、行路。也是我一直追寻的成长途径,我试着用这八个字来梳理一下我对大学一点点不成熟的思考。
读书
大一伊始的新生见面会上,范广州经理说“一个人一生的成就高不过他在大学读过的书”,这句话的正确性现在无从证明,但这句话着实影响了我的老员工活。如果我对老员工活有什么感悟的话,那就是“多学习、多做事”。
读书,不仅仅指的是学习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对思维方式的训练与知识体系的构建。四年,大气科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带给我最大的收获不是让我变成让我变成一个气象人(不觉得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去担当起气象人的称号),也不是让我有机会继续攻读研究生,而培养了理科思维的意识。所谓理科思维,是量化世界、重视逻辑的思考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影响到读的书从虚构类的文学作品过渡到非虚构类的书籍,比如社科、心理、经济等方面,很多书其实完全看不懂,比如凯文凯利的三部曲等书籍,但是这些书的作用是可以锻炼思考能力,升级你的思考纬度。读的书反过来影响做事方式,让你善于反思而不是盲从。
谈起读书,避不开的两个问题是:不喜欢本专业和没有时间读书。如果用理科思维去考虑这两个问题,其实都是伪问题。第一个问题,不喜欢本专业。大多数专业的本科教育都是科普性通识教育,应付考试求得毕业并不难。互联网时代下,知识的壁垒已经被拆除,而大学中有充裕的时间与足够的资源,让你去试错去发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这个过程中你会不断的给自己定位,学习如何搜集有用的信息,学习如何学习新的知识。这与自我成长的本质并不相悖,所以这不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没有时间去读书。首先,员工的本职就是学习,不学习干什么都是本末倒置。比如逃课去做比如发传单兼职(我尊重追求经济独立的同学,但觉得这不是最好的方式),你只关注了当下的一小时八十元的收入,忽略的是你对大学课程的学费投资以及时间投资。也许,你逃课之后并无代价,考试依旧高分,但是你会形成学习无用这种错觉。其次,做其他的事情影响学习的时间,但学习时间与学习时间、学习结果并无联系,不需要用战术上的勤快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学习结果,与方式无关,有些人喜欢视频,有些人喜欢阅读,甚至有些人通过观察就能学到和别人不一样的事情,而我指的学习,不是最后的绩点,虽然那个在老员工活中很重要也是一个评判标准,但我更喜欢用自我成长来指代大学中的学习。
当我们为一次NBA的比赛而拍手叫好时、当我们为一次综艺而捧腹大笑时,是否听说“科比凌晨四点洛杉矶天空”的故事,是否会发现那些明星也为身材而控制饮食加强锻炼。我们被故事所吸引,也要能看的清背后的逻辑。当你不停给手机更新换代、给电脑升级系统时,你是否想到给自己的大脑系统也升级,是否会有焦虑觉得自己也会被淘汰。“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在大学中学习如何学习,学习如何成长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不要试图逃避,因为出来混的,迟早是要还的。
历事&阅人
大学四年,员工工作四年、青志协干了三年,志愿服务累积时千余小时以上,敬老、教育、抗震、环保、教育、赛会、法律援助各个都玩了一遍。上过演讲台,办过大联谊,进过看守所,遇见过形形色色的人:解放西藏时某空军老连长、残疾人国家队队员、市志工部部长、检察官、残联主席、未成年人罪犯,当然更多的普普通通的人,听他们讲述过各种好玩儿的故事。大学四年的证书三分之二关于志愿服务,省市校一应俱全。听起来光环四射,当然只是听起来而已,而所谓光环也是虚而不实。实际上,从大二到大三,干的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想实现的理念实现不了想做的活动做不了,每天疲于应付各种琐事,生活中平和的我不断因为青志协的事情和别人摩擦不断,不断的质疑自己、否定自己、怀疑初心看、不到坚持下去的意义,生活被影响的乱七八糟,焦躁不安是常态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都觉得自己得了轻度抑郁,不言不语、夜夜失眠、脾气暴躁、一身怨气。在志愿服务的当下是真的开心,但更多的时候是要面对志愿管理的琐碎与套路。
难过吗?
难过。
想过放弃吗?
时时刻刻想放弃。
为什么没有放弃?
因为不甘心。
感谢曾经的那份不甘心,让我坚持到最后,换的一句问心无愧。当情绪随着时间我才能看的清当初成长的轨迹。大四回望,最扯淡的两句话莫过于“做你喜欢的事情”和“做你自己”。两句话的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被当做口号。“做你想做的事情”,其一,想做的不一定是有利于成长的。你想做的事情,只是从自己的利益角度观念思维方式出发,所以都受你的思维局限。其二,这一思考的方式本身就是错误的。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事情的本身规律,必然要受到挫败。转而又困惑,甚至怨恨。其三,想做的,更多是愿意去做擅长做的,而不是需要做的,在舒适区重复着熟练的事情,无益于成长。至于“做自己”,更是个黑洞型的坑。而一个能作为口号的语句,必然迎合了绝大数人的心理口味。很多节目、商品、服务都打着“做自己”的口号,他们不是想让你做自己,而是想让去买他们的东西,来标榜自己,任何简单速效的方式,也不过是幌子。“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也不知道。探索自己是复杂而危险的事情,要自我意识,构建体系,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质疑否定摧毁重建,说不定哪一天就得了抑郁什么的。
有人问,做志愿有什么意义。没有意义。
有人问,做志愿能改变什么。什么都改变不了。
有人问,为什么做志愿。为了自己。
我感谢青志协这个集体,是它塑造了现在的我。在这个过程中,我遇见别人,反思自己,从而突破自己。比如这个过程中把自己从社交恐惧症逼到现在可以很好的处理人际,虽然现在的我依旧不喜欢人际,但至少我已经不去抗拒。比如,在第九届残疾人轮椅比赛中,我看到那些高位截肢的残疾人拿着剑就像是战士一样在战斗,感动的满眼泪水,自从见了他们之后,便不会去抱怨什么命运的不公,至少我还有健全的身体。穿梭在不同维度的生活,看到高楼大厦繁华背后的阴影,真实的世界能让你少一点大学校园的浮华,不由自主的问自己,想要怎么样的生活。
行路
也曾一个人一个包独自熬过拉萨50个小时的火车,因为没有带治疗高反的药在候车厅恐慌的手心出汗;也曾在手机信号和照明都没有的藏民小院,肉眼看到银河激动的想要哭;也曾冬天四五点抹黑爬山,靠着小路旁边的积雪解渴。曾经无限迷恋过“在路上”这三个字,有一种浪迹天涯的自由感,有一种“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意境,赋予旅行高于生活的意义:“遥遥旅途中,在陌生的环境中,切断与周遭的大多数联系。在遇见事情的时候你只能去解决它,遇见变动的时候迅速的决断,做生活中不擅长做的事情,以此冲破自己在生活中的局限,反哺日常的生活。”
有一次和路上同行的小伙伴聊天,她随口说句“经济不独立,什么精神独立都是扯淡”。第一次产生了质疑,世界那么大,生活只有一节车厢而已,空间位置上的移动,并没有带来精神层面的深度。第一,切断和周遭的联系,不过是一种逃离。给自己一个期限和美丽的幻念,熬过这段就可以出去玩儿了。心里是有了盼头,但是对当下的生活采取一种熬得方式,熬过这段就解放了。永远都是远方,忘记了当下。第二,对事情的理解不会因为走的地方多得到提升。不读书不思考,行万里路也是一匹马。感知能力来自于长时间的积累和反思,而不是看到了什么,反过来,感知能力倒是决定了你看到了什么。如果只求距离,不过陷入一种自己创造的满足感。但旅行并非没有意义:路上遇见的那些好玩儿的人,听到好玩的故事,看到和自己并不相同的生活方式,给你直接的冲击,带来新的视野。所以,旅行并不是走与不走的问题,或者去哪儿的问题,而是你选择什么样的方式面对当下的生活:勇猛精进或者一味逃避。对当下不苟且,才能有诗和远方。去行走,而不仅仅是旅游。
要毕业的感觉就像是经过长途跋涉气喘吁吁的爬上一座山,你知道还有更高的山、更深的谷要去跋涉,但此刻你只想两手插兜站在山顶,享受当下的欢愉与成就,风从耳边呼啸而过,你感觉一无所有,但又像拥有整个世界。因为就像李宗盛说的那样:“人生,每一步都算数”。找到理由不停下,告诉自己要走的更远。就算现在一无所有,但是我愿相信不要着急,不要求意外之喜,不偷懒,慢慢累积,相信时间的力量,就能成为想要的自己。与这生活拙力相待,未来已来,而我只能奋力向前。